Ar Gas'Blog

学以不知也,技以实践也,比昨天多做一点!

摘要:顺境和逆境是在人的历程中不可能避开的两种不同的境遇,人不可能一直逆下去,也不可能一直顺下去,如何解决顺和逆的问题,取决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它;实现理想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。————思修随笔

阅读全文 »

ChatGPT会引领AI新范式吗?

官方整理

几个比较关心的问题

1.chatGPT短期内不会取代搜索引擎:chatGPT是基于大型数据的生成式大模型,在边界问题上的乱编导致其不能取代搜索引擎的独特性,也就是说chatGPT没有为信息来源负责。

2.GPT的优势在于创造性,缺点在于边界问题的真实性。

3.GPT在创意类的工作上可以为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创意帮助,其次应用领域可以在客服、广告等方面。

阅读全文 »

原文连接

我有一个忘记从哪继承来的观点:无论我们想学什么,都应该从学习他的历史开始。极端点说,无论学什么,都是在学他的历史。

前几天在北京见到了我的小表妹,她刚上初一,人极为聪明。七年前我在北京工作时,她还没有上小学。那个时候我就回答过她许多科普问题。一个五岁的小姑娘的理解能力曾让我感叹不已。

知道小妹妹居然在写 blog 而且文笔不错,觉得挺高兴的。但听说她最近一次考试数学成绩不是特别好,有些令人担忧。我一直认为中学所谓文理分科就是件巨傻的事(似乎现在慢慢的不再分了)。但如果一味的去追求所谓文科上的造诣,怕是会耽误理性思维的发展。在迈入科学的殿堂的门槛上,一步错就能耽误十年啊。

小孩子一开始在学校学习或许更多的是为了比同龄人强,为了完成长辈的期望,为了达到别人设定的目标。但终有一天,长大了的后会发现,学习其实就是因为自己想知道。

所以吃饭的时候,我多说了几句。无论学什么,都要先培养出兴趣。理科的东西老师教起来很枯燥,那么就可以从读他们的历史开始。一段段故事,一个个鲜活的人,就会变得生动。深一层的道理需要慢慢的去体会:无论学什么,都是在学他的历史。以前的人如何考虑这些问题,为何研究这些问题。他们怎样去归纳、总结。他们的思考怎样延伸出去,为什么又有了局限性。后人怎样做出了突破。人性是共通的,人的智力水平也相差无多。按着前人的路,没有太难理解的道理。而课堂上现在的教法,把历史上长长的思考过程压缩,裁减掉所有的错误和累赘,压缩成一条条公式与冷冰冰的推导。背了那些,除了考出完美的答卷,就没太多意义了。

阅读全文 »

原文链接

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,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。

让我稍微说得更详细一点:学习新知识并将其存放于大脑中,最终的目的是要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想得起来去使用。因此,学习的有效性显然应该这样来衡量:当遇到需要用到学过的知识的时候,相关的知识是否会自动从你脑海中“蹦”出来,最起码——能否通过有意识的搜索将它们提取出来。

这可不像它听上去那么简单,否则就不会有“掉书袋”、“读死书”这种修辞手法了。

为了更深入地说明这一点,以下是几个著名的关于学习与记忆机制的实验:

阅读全文 »

这里外链一些做的不错的笔记

高等数学笔记-ixkwuko

高等数学(上)-Steven-nagisa-Y

高等数学文档

常见习题、概念

二重极限的证明:

  • 证明值为x
    • 转化为一元极限
    • 极限定义
  • 证明极限是否存在
    • y路径不同是否影响。例:y=kxy=x^2+x^3x趋于0
    • 极限定义

累次极限有先后顺序,前一极限存在,后一极限一定存在

二重极限存在,二次极限也存在,则二次极限的值是二重极限。

原文链接

我经常在走路和睡前总结所学过的内容,思考遗留的问题,一段时间的阅读和思考之后,一个总体的知识框架就会逐渐浮现在脑海中。然后我会将它书写下来,然而,我往往非常惊讶地发现,当我书写的时候,新的内容仍然源源不断的冒出来,就像我的键盘自己也会思考一样。

大半年前的时候,我曾在一篇文章《跟波利亚学解题》中写到将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记录下来的好处,现在再次回忆起来,当时列出的几点其实不仅对于问题求解是大有好处,对于平时的思考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
书写的好处有以下几点:

阅读全文 »

最近面临期末,之前还剩了个微分方程没有学,发现要记的还挺多的,就做些笔记,以下笔记较为精简,部分条件未给出(例如导数存在)

研究微分方程的目的

在实际构建函数的过程中,人们发现一些函数不容易直接得到,但是一些函数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导数和函数的关系式来解得,在力学,天文学,物理学及技术科学等中应用广泛

阅读全文 »